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7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的首届欧洲区域国别研究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出席论坛并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赵志敏表示,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欧总体坚持对话合作主基调,双边关系向更广、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已经超越双边范畴,升华为牵动全球格局的战略纽带。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欧方领导人深入交流,就中欧关系发展达成重要共识,为双方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做好欧洲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赵志敏指出,欧洲是我国对外关系布局的关键一环,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对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欧洲区域国别研究要以前瞻性战略思维把握研究定位,以全局性系统观念推动学科创新,以鲜明的实践导向强化使命担当,确保研究方向同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为国家对欧政策的制定和研判提供精准、有力的智力支撑。要在立制度、建队伍、树理论等关键环节积极谋划、深入探索,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的理论学术铁军,全方位推动欧洲区域国别研究事业迈向新高度。
商务部欧洲司司长余元堂致辞表示,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欧关系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建交50年来,中欧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发挥互补优势,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已成为彼此重要经贸伙伴。期待理论界、智库界加大对欧盟机构及其决策机制、权力分配、政策方向和欧盟成员国政治生态、优势产业、产业政策、利益分歧等方面的研究,深化与国外智库学者的沟通,积极对外发声,增进中欧互信理解,为做好对欧经贸工作提供助力。
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曹蕾致辞表示,希望专家学者主动参与新时代中欧关系发展,把学术研究同对欧外交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加强基础研究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精准剖析、主动创新,向世界讲清楚中欧关系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启示,讲明白中欧是伙伴而非对手。
来自国内欧洲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中欧关系发展、区域国别学建设、欧洲区域国别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关于中欧关系,多位学者认为,尽管欧洲综合实力有所下降,但其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仍在上升。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表示,当前,欧洲正处于历史转折期,战略自主意识虽有增强,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欧洲在大国博弈中日益被动,战略焦虑明显加深。在此背景下,要将中欧关系放置于国际关系格局、大国关系格局中思考,对欧工作应坚持稳字当头。要加强地方、智库、学者等各层级交流,增强对国际通用规则的解释和利用能力,在中欧合作中争取叙事主动权和话语权。
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正式确立为一级学科,其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在学术界引起诸多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认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布局可用“面”“点”“线”来概括。以欧洲区域国别学为例,“面”是对不同研究区域的划定,如英国研究、法国研究;“点”是对重要人物、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欧元研究、德国统一研究;“线”是借助理论工具提炼规律性认识,如陈乐民先生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模式》的多学科系统丛书等。“区域国别学容纳了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其中一些基础理论须臾不可忘记。”周弘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至今仍然是很多国际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及动力,深刻影响着国家间关系和世界格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重视上述理论在区域国别学中的应用,夯实学科基础理论体系,跟踪研究对象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重要变化,合理使用理论工具和数量方法,聚焦时代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开展研究。
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姜锋谈到,实践是检验区域国别学有效性的核心标准。较之于关注宏观战略的国际政治学,区域国别学是“向下看”的,更关注细节,更强调一线体验和一手材料。区域国别学是一门以问题为导向的战略学科,需要组织起全国研究力量,建立综合的文献供给平台,形成统一认识和知识体系,打造有效的叙事高地。
欧洲区域国别研究是区域国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盟让·莫内终身讲席教授宋新宁表示,欧洲区域国别研究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其既涉及区域研究又涉及国别研究,更在于其理论和方法对于其他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例如,政治经济互动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欧洲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进而成为整个区域国别研究的有效工具;又如,以消解欧洲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比较地区主义,已经成为近年来区域国别学的重要学术增长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岚、所长冯仲平、副所长赵江林分别主持会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齐泽垚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