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联盟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谈生意,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与土地的生命共振 | 三位农业科学家的奋斗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02 08:53:08   浏览次数:1  发布人:3aa0****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这一重要法律的诞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绘制了坚实的法治蓝图,为农业领域的有序进步、农民权益的保障以及农村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部法律的护航下,中国农业蓬勃发展,而在不同农业领域,众多科学家们也以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智慧,成为推动农业进步的中坚力量。 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颁

    编者按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这一重要法律的诞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绘制了坚实的法治蓝图,为农业领域的有序进步、农民权益的保障以及农村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部法律的护航下,中国农业蓬勃发展,而在不同农业领域,众多科学家们也以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智慧,成为推动农业进步的中坚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颁布实施,为中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石。在这部重要法律的护航下,一代代农业科学家以大地为实验室,以粮食安全为己任,谱写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壮丽篇章。今天,让我们走近李晴祺、李佩成、山仑三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感受他们“一入农门,一生坚守”的科研人生。

    李晴祺:驯服“犟牛”

    在中国小麦育种史上,李晴祺的名字如同一株金黄的麦穗,沉甸甸地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硕果。


    1998年,李晴祺在山东农业大学温室里

    认真观察研究小麦并记录数据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0年,当李晴祺出任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时,齐鲁大地的麦田里正孕育着他毕生的事业追求。即便在政治运动迭起的岁月里,他仍然十分牵挂小麦育种研究,经常到泰安郊区的乡镇调查了解小麦生产情况。

    1969年,中央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李晴祺正式肩负起山东农学院小麦育种的重任。他创新性地提出“开门搞育种”的工作思路,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

    1969年9月,李晴祺来到陕西取经交流。在西北农学院交流时,小麦育种学家赵洪璋向他推荐了德国小麦材料“牛朱特”,“这个材料抗性特别好,但它个子太高、成熟太晚,很难利用。我没利用上,希望你想办法把它利用起来”,赵洪璋介绍道。

    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李晴祺决心驯服这头“犟牛”,攻克种质创新难题。

    育种之路布满荆棘。没有暖气的育种温室里,李晴祺生炉子调控温度,半夜起身加炭;“五一”杂交、“十一”播种,春节也泡在温室搞加代,试验却屡遭失败。

    经过多年努力,1973年春季,以矮丰3号为母本,以孟县201与牛朱特杂交的第一代种子为父本进行三交,攻克了“矮孟牛”新种质利用的杂交难关。

    接下来还要解决更重要的难题——性状结合关,需要进行反复淘汰、筛选,把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李晴祺提出“大群体类型优选法”,科学实施多轮次筛选,完成优良基因的留存与组合。到1978年,成功选育出“矮孟牛”的十大类型及68个选系。1981年,进一步明确三大重点种质型及其代表系。

    为加快推广,李晴祺又提出“边试验、边繁育、边示范、边推广”的“四边工作法”。他四处探索多种加代育种办法,最后选址在青海,他和团队成员每年都要多次在泰安和青海之间往返,买不到卧铺票,他们就在火车过道铺上旧报纸凑合休息。在5月育种的黄金季节,他半个月跑遍山东各研究基地,风雨无阻。

    从1983年到1989年,他带领团队又相继培育出五个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创造了当时小麦育种界罕见的速度。1997年,“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晴祺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退休后,李晴祺仍心系麦田。2018年,当得知试验地将转为建设用地时,这位87岁的老人将泥土装袋带回家:“我们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大奖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我对这块地有特殊感情,我要把这些土带回家,种上麦子,让它一直陪着我。”

    李佩成:当选院士后给自己定下十年“科研KPI”

    陕西乾县的旱塬上,十岁的李佩成第一次见到渭惠渠的流水时,那双干涸的眼睛被水光映得发亮。“把滔滔河水引到家乡,改变赤野千里的黄土旱塬”,这个望着龟裂土地长大的孩子,从此在心底埋下治水的种子。

    1963年10月,李佩成远赴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深造,师从曾来华援助的克里门托夫教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佩成在留苏期间的生活照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为尽快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他争分夺秒投入学习,熄灯后仍在脑海中思考,一旦有了灵感,他就立刻摸起枕边的笔,在床头写写画画;暑假时,他主动留下看管实验室,反复拆装仪器,将数千个零件的构造与组装流程烂熟于心。凭借这股钻研精神,回国后历经5年努力,他成功主持完成我国首台大型水力积分仪的装配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佩成(中)1970年主持完装了

    我国第一台大型水力积分仪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为了研制黄土辐射井,李佩成及其合作者整日整夜工作在井场,在大口竖井中爬上爬下,变成了泥人。最终,他设计的黄土辐射井像大地的毛细血管,不用滤水管,降低造价,却让出水量暴增8到12倍,突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识,并推广到10多个省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辐射井打成那一刻,抽出的水像小河一样流向田野,让旱塬变成了“秦川水乡”,也让塬上的父老乡亲沉浸在欢乐之中。李佩成说:“那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2003年,李佩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给自己列下“十年清单”:勤勤恳恳干10年,再向国家提出10条重要的咨询建议,再主持完成3个大的科研项目,再编著5本科学著作,再为国家培养50名研究生,再发表30篇论文…… 最终全部超额完成。

    山仑:苦中作乐把袜子当被子盖

    1950年,17岁的山仑考入山东农学院农学系(现山东农业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大学生,对“农业兴国”有着刻骨认知:“爱党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要把它们具体化,要转化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1954年,这位热血青年服从分配,背着行囊奔赴陕西,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这是国家为治理黄河、发展黄土高原农业而设立的重要科研机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3年,山仑在山东农学院读书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初到研究所时,艰苦的条件远超想象。山仑和同事们住在简陋的平房里,晚上睡觉时,被子根本抵御不住寒冷,他们把能盖的东西都拿出来盖在身上,还是冻得哆嗦。即使这样,一群年轻人依然能够苦中作乐,还相互打趣“赶紧把袜子也拿出来盖上吧……”

    对山仑来说:“科学事业是崇高的,条件艰苦是次要的。”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他和同事们白天建设研究所,晚上坚持学习和研究。这段“冻得盖袜子”的岁月,不仅磨砺了他的科研品格,更让他立下了“振兴黄土高原”的毕生志向。经过三年艰苦奋斗,研究所初具规模,为后来杨凌示范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注入了科技动力。

    “黄土高原是我们国家最典型的一个半干旱区,一辈子就想在这边好好做点事。”后来山仑有机会去其他地方发展,但他选择留在陕西杨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5年1月8日,山仑的“半干旱地区作物

    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原理与技术”项目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麦穗映初心,清泉润民心,黄土铸精魂,他们的农业人生始终与土地同频共振。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紧紧相连,他们的智慧与民生息息相通,这正是中国农业科学家最质朴也最崇高的精神写照。

    审核专家:山东农业大学编审杨宇

    云南大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银龄老师王景荣

    山仑院士秘书山颖

    参考文献:

    [1]晴暖麦田 祺祥沃土——追忆小麦育种学家李晴祺[N].中国科学报,2022-11-18.

    [2]二十六年驯服一头“牛”[N].光明日报,2024-08-18.

    [3]巨星陨落!李佩成院士在西安逝世[OL].陕西新闻,2024-02-26.

    [4]追忆!校友李佩成院士的治水人生……[OL].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2024-02-27.

    [5]旱地农业之父山仑[N].农民日报,2025-04-09.

    [6]山仑院士:为有甘露洒高原[N].农业科技报,2022-03-2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3aa0****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m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