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凌晨四点,国网东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警报突然响起,220千伏海港Ⅰ线出现不明原因跳闸。巡检人员立即出动,无人机在夜色中升空,对整条线路展开地毯式排查。高压导线、绝缘子、连接金具......每一个关键部位都被仔细检查,却始终找不到故障点。就在大家准备收队时,警报再次响起——同一线路在短短两小时内第二次跳闸。
这种情况太反常了,一般跳闸都能找到明显原因,要么是树枝搭线,要么是设备老化。但这次,他们连一片树叶都没发现。更令人困惑的是,当天天气晴朗,既没有大风也没有雷雨,完全不符合常见的跳闸条件。
为了查明真相,供电公司立即组建了专项调查组,一场科技与自然的精彩博弈就此展开。调查组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铁塔本身。技术人员敏锐发现绝缘子串上布满了奇怪的白色斑点。取样检测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些看似普通的鸟类排泄物,其导电率竟然远超海水,导电性堪比铜线。这就相当于在空中架设了一条条临时的导线,当这些高导电性的物质同时接触到带电导线和接地铁塔时,就会形成短路通道。
谜底终于揭晓:这些白色斑点的制造者,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选择在此安家。但缺乏高大树木的栖息环境,让它们将目光投向了输电铁塔。数据显示,当地东方白鹳数量已从最初的几十只增长到现在的4000多只,而它们偏爱的筑巢地点,正是这些几十米高的电力设施。
如何解决鸟粪导致跳闸这个难题呢?电力人员试遍了所有传统方法——驱鸟风车、声音驱鸟器、防鸟刺......但这些对小型鸟类有效的手段,在这群翼展近两米的东方白鹳面前纷纷败下阵来。这些聪明的鸟儿甚至把安装的防鸟设备当成了筑巢“建材”。
面对这种“赶不走、打不得”的特殊“邻居”,电力工程师们决定换个思路——与其对抗,不如共存。一场融合生态保护与电力安全的创新实践就此展开。国网山东电科院高级工程师刘辉和研发团队首先设计出了红色绝缘防鸟罩,因为形如雨伞被形象地叫做“小红伞”,该装置采用特殊复合材料制成,安装在绝缘子上方,既能有效拦截下落的鸟粪,又能确保足够的绝缘距离。
但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双串绝缘子线路上,工程师们发现两个相邻的防鸟罩反而可能引导鸟粪流向另一侧的绝缘子。经过反复试验,团队最终开发出可调节的连接板系统,通过10厘米长的伸缩孔设计,实现了覆盖230毫米到800毫米不同间距的目标。难题迎刃而解!现在,“小红伞”开始大范围推广应用,东营地区已安装1.2万个,山东省已安装15万个 。
随着东方白鹳数量持续增长,单一措施已不足够,电力工程师们推出“上占位、中阻挡、下包覆”的组合打法。上方搭“挡板”:在容易筑巢的地方装设占位器;中间有“结界”:安装1.2万余套新型防鸟罩“小红伞”,在鸟粪等异物与绝缘子间构建“安全结界”;下方装“铠甲”:对790基铁塔的线路、金具等实行绝缘包覆,披上定制“防护铠甲”,安全值拉满。运维数据显示,近年鸟害跳闸事故降低近70%。
为了实现对鸟类活动的精准防控,国网山东电力还联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为20只东方白鹳安装定位装置,建成国家电网首个大型鸟类活动监测中心。结合“电网一张图”,精准分析白鹳活动轨迹与杆塔位置,建立研判模型,实现风险预警和精准防护。
多年较量,终画下和谐共生的完美句号。下一个春天,更多东方白鹳,将在纵横天际的输电线之上自由翱翔!
内容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