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赵玉芬院士
科学家故事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点击上方听全文
朗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讲解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宁波大学梅山校区,阳光穿透地外极端环境模拟舱的玻璃,洒落在实验台上。她身着洁白的实验服,凝视着培养皿中闪烁摇曳的磷光。玻璃器皿折射出的柔和光线,宛如细碎的星辰,在她鬓角的银丝上欢快地跳跃。这位年逾古稀的女科学家,正是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
赵玉芬的故事,是一部交织着梦想、勇气与奉献的传奇。每一次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所展现的担当,都是她对祖国深情的告白。每一个俯身于实验台的身影,都会在时光中定格为永不熄灭的磷火。这抹磷火不仅照亮了生命起源的迷雾,更映照出一个民族在科技自立之路上,以微末之身承载万钧之重的信念与荣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1
·跨越山海的科学守望 ·
1948年冬,赵玉芬出生于湖北汉口,未满周岁便随父母迁居至中国台湾彰化县。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母亲常轻声细语地讲述河南淇县的故事:“淇河的水如绸缎般柔滑,岸边的杨树林里蕴藏着祖先的灵魂。”乡愁在赵玉芬心中悄然滋长。
家中六兄妹挤在祠堂内两间狭小的厢房里,生活极为艰难。童年时期的赵玉芬为了节省鞋子,常常赤脚跑二十多分钟去上学。在她十多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家境愈发窘迫。亲友们曾劝母亲将孩子们送进教堂以减轻家庭负担,但坚强的母亲毅然选择四处打工赚钱,竭尽全力抚养子女。母亲时常叮嘱赵玉芬:“将来一定要选择一个实用的专业,一个能直接创造财富的专业。”言传身教,赵玉芬早早便学会了独立与坚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赵玉芬(前排右二)在中国台湾彰化县与家人合影
来源:厦门大学
化学老师通过“磷火自燃”的实验点燃了赵玉芬的科学启蒙之火。“老师将理化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我们上课从不感到枯燥,所做的实验也充满了神奇。因此,我从初中起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考大学时,赵玉芬选择了新竹“清华大学”的化学专业,自此与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1年,23岁的赵玉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获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入学通知书及高额奖学金。然而,300美金的赴美机票让这个清贫的家庭陷入困境。最终,她凭借美国大学的奖学金证书作为证明,向航空公司赊账购买了机票,并约定每月偿还30美元,成功踏上了赴美之路。
在石溪分校,杨振宁的一场演讲彻底改变了赵玉芬的人生轨迹——“中国的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不懈地研究,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回家!”当时已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在生命有机磷化学领域初露锋芒的赵玉芬毅然下定决心:回祖国工作,为同胞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赵玉芬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选择:应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老所长柳大纲的热情邀请,决定回国到该所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赵玉芬(右一)与柳大纲交谈
来源: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79年,赵玉芬携带两个集装箱行李包括一些实验设备毅然返回祖国。面对众人的不解——她为何放弃在美国奋斗8年所取得的事业成就,以及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选择回归当时尚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赵玉芬淡然回应:“我是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同胞服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番轻描淡写的言辞背后,实则蕴藏着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2
·分子世界探寻生命起点·
20世纪90年代,科学界围绕“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这一问题争论不休。赵玉芬在实验中取得重大发现:磷酰化氨基酸不仅能自组装成肽链,还能催化核苷酸合成,甚至能形成细胞膜雏形的脂质体。基于这一发现,她首次从磷化学的角度出发,探索生命的奥秘,并提出磷酰氨基酸是生命进化的最小系统。这一突破性成果打破了“蛋生鸡”的僵局,她提出的“磷调控下的蛋白与核酸共起源”理论被国际同行誉为“生命起源的第三条道路”。
“生命的诞生或许只是磷元素导演的一场分子戏剧。”赵玉芬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她的实验结果。然而,背后是她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完成了20种氨基酸与磷的合成实验。
1990年,在法国举办的第11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上,赵玉芬凭借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提出了“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是生命起源的种子”的理论体系,令在场的近400位科学家,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感到耳目一新。国际生命科学学会执行委员拉茨卡诺·安东尼奥等权威科学家认为,这是“激动人心的重要成果,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3
·磷火不息育人薪传·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2002年提出了“以厦门为中心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提案,成功促成中国台湾学者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她的不懈努力使厦门成为两岸科技合作的重要前沿阵地。
在宁波大学的讲座上,赵玉芬多次强调:“好奇心是科学的火种。”她鼓励学生们像孩子一样不断追问“为什么”,并以自身经历为例:“我研究磷元素六十年,至今仍会为一次偶然的实验现象兴奋不已。”这种永葆童真的探索精神,使年逾古稀的她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5年,赵玉芬团队在宁波大学启动了“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项目,旨在模拟星际空间的极端条件,深入研究磷在生命起源中的作用。她率团访问巴基斯坦,积极推动中巴在传统医药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将中国科技成果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她坚信:“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但科学家必须为自己的国家站出来。”通过积极投身国际合作,她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影响力,更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作为宁波大学首位全职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创建了新药技术研究院和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致力于培养跨学科的青年科研团队。她的一些学生已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崭露头角。赵玉芬常言:“科研是接力赛,我只是跑好了自己这一棒。”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传帮带”的科学家情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赵玉芬与学生们座谈
来源:宁波大学
赵玉芬的办公室与阳台遍布花木,科研间隙常可见她俯身浇水的身影。她尤为钟爱荷花,常凝视荷塘自语道:“荷花的种子,历经几千年、几万年的不断重复,开花、结实,一年复一年,它的生命已延续了几千万年,承载着亿万年的遗传信息……”正如荷花将千万年的纯净基因深植于淤泥,赵玉芬也将理想与智慧化作言传身教的养分,成为激励后人的温暖力量。她在育人之田里辛勤耕耘,倾注半生心血,筑起托举人才的阶梯,使学术生命得以赓续,让中国磷化学的火种熠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