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茶座
编者按:
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在京举办。
会上,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致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作主旨演讲,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李妍作辅导报告,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就北京亮马河治理做地方经验发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碧水之路》报告主要内容,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分享作家水环境采风作品集《生生嘉陵》新书编辑心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晓明介绍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与会理事会员就进一步做好水生态环境报道做了深入交流。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志军主持会议。
现将与会嘉宾发言整理刊发。今日刊发实录(4)——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碧水之路》报告主要内容。
中国水污染防治十年:
多元参与激活水环境治理效能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今年恰逢“水污染防治计划”启动10年。曾经我们的环境污染严重,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变差、生态严重受损,已经危害到公众健康,成为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2015年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就提出,要坚持全民参与。在此十年之际,我们与绿色江南成立了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在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和机制建设的落实情况。
从监测发布来看,国控地表水的监测断面在过去10年间有了大幅增长,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再次加速扩充。目前来看,不仅是监测断面本身在扩充,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信息公开也在大幅增加。所以现在水环境信息公开更加系统、及时、完整,也越来越趋向于公众友好,从生态环境部到各地有关部门公开发布的监测数据看,确实都呈现了这样的特点。监测和发布的范围和间隔,在全球也是非常突出。这样充分的信息披露,满足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应用。
构建责任机制。压实地方政府责任,督促各方去行动。一直以来,生态环境部都在披露排名前30、后30的水体所在城市,由此推动了水环境的改善。报告中提到的山西案例,当时被识别到污染较重,排名倒数,当地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后,水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也就“退出”了倒数名单。
创新治理模式。关于黑臭河治理,曾经每个城市的下游都是这些“黑色的飘带”,这些黑臭水体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甚至是民生福祉。通过一系列污染整治,吸引了非常广泛的公众参与,当时,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个小程序,广泛地吸收公众意见。包括我们的蔚蓝地图也有幸实现联通,网友拍摄照片上传,可直接提交给两部委。两部委也基本上给公众作了反馈意见。当时在发布会上,时任水环境司张波司长对参与公众,以及共同巡查上百条河流中的黑臭水体的20多家环保组织均表示肯定,对大家起到非常大的鼓舞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黑臭水体治理的不易,也见证了水环境实实在在的改善。
水源地保护也是三大攻坚问题之一,这些问题和排查信息当时也都向社会做了充分公开,基于这些信息,各地环保组织也一起参与进来,协助识别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公开数据中,有超过1万个水源地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同时,在“河长制”推进过程中,也对水质和管理进行信息公开,包括民间的环保组织也得到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他们有一些被聘为了民间“河湖长”。
十年治理的过程中,不仅是中国环境监管和信息公开,排污企业水质和监管信息的公开也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特别是在2014年,中国率先实现了全球污染源在线数据实时的公开,在此过程中,环保组织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更加成体系地去开展监督工作、反馈信息、提交举报,最终也得到很多有效的回应。
在过去十年间,由于信息公开有了更多元的参与,在这些过程中很多企业最终打开大门,和公众进行交流,包括污水处理厂。这些均促进了成规模的减排。比如,一个大型印染集团的年度减排在1800万吨,不再超标排放。同时,这些企业数据也能够有效地调动市场力量。比如,绿色供应链有关企业,中外企业均能够接入相关数据,有效提升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例如,茅洲河上的一家纺织印染企业,多家大型的国际、国内纺织企业都向它提出了要求,必须要绿色生产、达标排放。
此外,在绿色金融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贷款企业都需要走相关尽职调查流程,很多都是基于大数据开展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它们的相关环境数据、排放数据,包括一些有害物质的、涉水的排放数据。
正如领导所讲,过去十年间,我国水污染治理可以说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今年黄润秋部长在两会上也提到,去年地表水的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跨过了90%这个门槛。例如刚才提到的厦门筼筜湖,确实是旧貌换新颜,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绿色的名片,“绿肺”;像广州的流溪河,原本也是黑臭严重,现在也得到了改善;北京的亮马河,现在有人说它被称之为北京的“塞纳河”,已经成为中外人士休憩的好地方;此外还包括像天津的海河、贵阳的南明河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以上案例外,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我们合作开展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指尖上的环保”工作,公众不仅晒蓝天、晒污染,还有效推动了垃圾分类,其中,拍摄的水体随手拍达30万张,在公众的镜头下,很多河湖呈现出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画面。
最后,报告中也提到了关于多元参与、推动碧水行动的后续展望。我们希望看到我国能继续完善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能加快建立更加立体的监测平台;对于相关数据,希望能做更深入地公开,除评价水质的状态外,更多地公开具体指标;也希望更多的通过数字化赋能环境监管和社会监督。
后续还需要解决从城市到乡村、从地表水向地下水一直到近海的这些陆源问题。当前,我们还面临新污染物问题,这方面还需要从源头去抓,调动更多多元力量加以解决。
谢谢大家!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