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以其绚丽的色彩、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以及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彩的特性,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图1)。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历程。本文将深入探讨珐琅的起源、制作工艺、化学稳定性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1 a珐琅画;b 掐丝珐琅狮戏球海马纹碗;c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熏炉;d掐丝珐琅首饰
01
珐琅的起源与发展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以石英、长石和硼砂等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制成的无机玻璃质材料,覆盖于金属或其他材质表面(图2)。珐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的埃及。最初,珐琅主要是作为一种装饰金属的工艺而存在。它通过将熔融的玻璃质材料涂覆在金属表面,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层。这种工艺在古代地中海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珠宝制作和宗教用品上。15世纪中叶,珐琅工艺在西欧法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珐琅制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随后,珐琅工艺经蒙古西征传入中国,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1]。
按胎体材质可分为铜胎珐琅(如景泰蓝(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大量烧制且以孔雀蓝为主色调而得名))、银胎珐琅、金胎珐琅、瓷胎珐琅及玻璃胎珐琅。金属胎体影响珐琅的质感和应用场景,如铜胎珐琅多用于工艺品,金胎珐琅常用于高端首饰。
工艺分类:①掐丝珐琅:金属表面焊接金属丝形成隔间,填充珐琅釉料,代表作为明清景泰蓝;②画珐琅:直接在金属胎上绘制珐琅釉料,需多次烧制,工艺复杂;③内填珐琅:金属胎錾刻花纹后填充珐琅,呈现宝石镶嵌效果;④錾胎/锤胎珐琅:通过錾刻或锤揲金属形成图案,再施珐琅,立体感强;⑤透明珐琅:罩以透明釉,显露金属浮雕的明暗变化。
珐琅制品用途广泛:首饰珐琅(如腕表表盘)、工艺品珐琅(花瓶、摆件)、宗教用品(宗教纹饰器皿)和建筑装饰(珐琅板)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北京以掐丝珐琅(景泰蓝)闻名,广东擅长画珐琅(广珐琅),欧洲则发展出微绘珐琅等独特风格。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2 清光绪-金漆多宝花卉珐琅盆景(左),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右)
02
珐琅的制作工艺
珐琅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图3)。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3 珐琅制作工艺流程图
2.1设计与制胎
制作珐琅的第一步是设计。设计师会根据需求绘制出图案,然后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制作胎体。常见的金属胎体材料包括铜、金和银。以铜为例,工匠会将铜片裁剪成所需的形状,然后通过锤打、焊接等工艺制作出胎体雏形。
2.2釉料的准备
珐琅的釉料主要由石英、长石、硼砂和氧化物等无机矿物质组成。这些原料经过研磨、筛选后,与水或粘合剂混合,形成糊状浆料。为了获得不同的颜色,工匠会在釉料中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例如,钴氧化物(CoO)用于蓝色,铁氧化物(Fe2O3)用于红色和棕色,铬氧化物(Cr2O3)用于绿色,锰氧化物(Mn3+)用于紫色[2]。
2.3上釉与烧制
将准备好的珐琅釉料均匀地涂覆在金属胎体表面,通常需要多次上釉。每一层釉料都需要干燥后,再放入高温窑炉中进行烧制。烧制温度一般在 750~850 ℃之间。在高温下,珐琅粉末会熔化并与金属胎体牢固结合,形成光滑的玻璃状涂层。烧制完成后,珐琅制品会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和光泽。
2.4打磨与修饰
烧制后的珐琅制品表面可能会有一些不平整的地方,需要进行打磨和修饰。工匠会使用细砂纸或磨石对表面进行打磨,使其更加光滑。此外,还可以通过雕刻、镶嵌等工艺对珐琅制品进行进一步的装饰。
03
珐琅不褪色的原因
珐琅不褪色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化学稳定性。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3.1高温烧制
珐琅的制作过程中,高温烧制是一个关键步骤。如下式所示,在高温环境下,珐琅的玻璃质材料与金属氧化物颜料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3]。这些反应使得颜料颗粒被紧密地包裹在玻璃质基体中,形成了一个均匀且稳定的微观结构。这种结构类似于宝石的内部结构,颜料被固定在其中,难以被外界因素影响。
3.2玻璃质基体的保护作用
珐琅的玻璃质基体(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不仅为颜料提供了物理支撑,还起到化学保护作用。同时,玻璃质基体的致密结构可以有效阻挡紫外线、水分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渗透,从而保护颜料免受氧化和分解的影响。
例如,在珐琅制品表面形成的玻璃质涂层,其厚度通常在0.1~0.5 mm之间。这种涂层就像一层坚固的“防护盾”,将内部的颜料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3]。即使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如高湿度、强酸雨等,珐琅制品依然能够保持其色彩和光泽。
3.3颜料的化学稳定性
珐琅颜料大多是由金属氧化物组成的,这些氧化物本身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如下式所示,氧化铁(Fe2O3)是红色颜料的主要成分,它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与玻璃质材料形成稳定的铁铝酸盐[5]。这种化合物不仅耐高温,还具有很强的抗紫外线和抗化学腐蚀能力。
此外,珐琅颜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经历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这些晶体结构具有很强的抗光性和抗化学性,使得颜料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发生褪色。
3.4历史见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珐琅的耐久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许多古代的珐琅制品,如中国的景泰蓝、欧洲的珐琅首饰等,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色彩鲜艳。这些古老的珐琅制品不仅展示了珐琅的化学稳定性,还体现了其艺术价值。
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景泰蓝制品,其表面的珐琅色彩依然如新。这些制品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依然能够展现出珐琅的美丽和魅力。
04
珐琅的应用领域
珐琅的不褪色特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4.1艺术品
珐琅在艺术品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珐琅可以用于制作各种艺术品,如画作、雕塑等(图4a)。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长期保存。
例如,法国的利摩日(Limoges)珐琅画[6-7]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这些画作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化学结构,能够抵御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4.2钟表
珐琅表盘是高端钟表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保证钟表的耐用性和美观性(图4b)。
4.3珠宝首饰
珐琅首饰以其绚丽的色彩和宝石般的光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珐琅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首饰,如戒指、项链、手镯等(图4c)。这些首饰不仅美观,而且具有很高的耐久性。
例如,卡地亚(Cartier)的珐琅首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这些首饰在日常佩戴中能够抵御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保持其色彩和光泽。
同样,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的珐琅表盘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不褪色特性而备受收藏家的喜爱。这些表盘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化学结构,能够抵御时间的侵蚀。
4.4建筑装饰
珐琅在建筑装饰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珐琅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建筑装饰品,如瓷砖、壁画等。这些装饰品不仅美观,而且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图4d)。
例如,北京故宫的景泰蓝装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这些装饰品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化学结构,能够抵御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4 珐琅工艺品
05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珐琅工艺也在不断创新。现代珐琅工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方法,还引入了新的技术和材料。例如,现代珐琅制品可以通过激光雕刻等技术进行更复杂的装饰。
同时,珐琅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珠宝首饰、钟表、艺术品等领域,珐琅还被应用于建筑装饰、汽车内饰等领域。这些新的应用领域为珐琅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章美薇.珐琅工艺的起源与传播研究[D]. 北京:北京服装学院, 2017.
[2] 王承遇,卢琪. 中国古代琉璃着色剂的演变 [J]. 玻璃与搪瓷, 2017, 45 (5): 23-28.
[3] Colomban P , Kirmizi B , Gougeon C ,et al. Pigments and glassy matrix of the 17 th -18 th century enamelled French watches: A non-invasive on- site Raman and pXRF study[J]. Cultural Heritage, 2020, 44: 1-14.
[4] Colomban P, Franci G S, Ngo A T, et al. Non-invasive Raman and XRF study of Mīnā'ī decoration, the first sophisticated painted enamels[J]. Materials, 2025, 18(3): 575-592.
[5] Oezcoban H, Yilmaz E D, Schneider G A. Hierarchical microcrack model for materials exemplified at enamel[J]. Dental Mater, 2018, 34(1): 69-77.
[6] Colomban P , Gerken M , Gironda M ,et al. On-site micro-XRF mapping of enameled porcelain paintings and sculpture: First demonstration[J]. Europ Ceram Soc, 2025, 45(1): 124-163.
[7] Barba C I, Nucera A, Barberi R C, et al. Study and micro-Raman characterization of pigments present on majolicas of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interest from Gerace, Italy[J]. Heritage Sci, 2023, 11(1): 114-139.
来源:洞察化学
编辑:亦山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