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蚊子总爱乘人不备偷袭人,最近,被某些蚊子叮上一口还可能让人担心会收到一份“发热+关节痛+皮疹”的“大礼包”……
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7月24日的最新通报,从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3日,佛山市5个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45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说,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
蚊子送来的“不速之礼”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的,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蚊媒病毒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Chikungunya)一词源自非洲语言,意为 “弯腰行走”,描述的是患者被关节剧痛折磨得弯腰弓背的模样。
这个“送礼使者”,就是身上带着黑白条纹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国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后,病毒会在伊蚊体内安营扎寨, 经2~10天,这只蚊子就成为一名“带毒专员”,它再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会让人中招。
在湿热的天气里,蚊子格外勤劳。它们把花盆托盘里的积水、路边的小水洼当成育儿房,趁着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活跃起来,伺机给人们送上一份“不速之礼”。
好在该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在罕见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的传播和母婴传播。
因此,做好防蚊,就能切断传播途径。
拆开“礼包”的典型信号
一部分人不幸收到这份“礼包”后,也就是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通常在3~7天就会出现症状,快则1天,慢则12天,各种症状会次第登场。
首先是“高热炸弹”。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体温会骤升至39℃以上,还可能伴有寒战。部分人会出现“双峰热”,即首次发热持续数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经过短暂无热期后再次发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紧接着,皮肤会掀起“红疹风暴”。发病后2~5天,半数以上感染者的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会冒出红色斑丘疹,痒痒的,像有小虫子在爬行,几天后自行消退,可能还会有轻微脱皮。
最磨人的是“关节酷刑”。伴随着发热症状,感染者的身体关节开始遭受疼痛,手腕、踝趾等小关节最容易中招,膝关节、肩关节等大关节也可受累,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典型表现。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手腕、脚踝等轮番疼痛,急性期可有肿胀或僵硬,在早晨的时候表现得更为严重,严重时甚至不能活动。部分感染者的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此外,头痛、恶心、呕吐、没胃口、腹痛也可能来“凑热闹”,眼睛怕光、结膜充血也较为常见。少数人会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这些情况一般都无需过度紧张。
拒收“礼包”的防护指南
拒绝伊蚊送来的这份“礼包”,大家要掌握以下三个妙招:
首先,拆除蚊子的“育儿房”。伊蚊依赖小型积水来繁殖,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我们需要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及时倒掉花盆托盘里的积水,花瓶的水每周更换并刷净瓶壁,不用的水桶、水缸倒扣放置,阳台角落、屋顶平台、废旧轮胎里的积水随时清理,让蚊子无处产卵。
其次,设置防蚊的“金钟罩”。清晨和傍晚蚊子活跃时少出门,如要外出,穿上长袖长裤,尽量选浅色衣物(蚊子喜欢深色,容易盯上穿黑衣服的人),喷上含避蚊胺、驱蚊酯的驱蚊液,让蚊子无从下口。家里安装纱窗纱门、挂上蚊帐,筑牢防蚊堡垒。
再次,练就自查的“真本领”。若出现发烧、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近期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东南亚、非洲部分国家,或国内有病例的地区,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行程,早发现、早处理,以实现尽快康复。
这份由蚊子送来的“大礼包”虽然看着吓人,但只要摸清它的套路,做好防蚊灭蚊,我们就能轻松拒收。夏日里多一份细心,清理好每处积水,做好个人防护,就能让病毒无处投递。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副主任医师 黄婕
策划:余运西
编辑:梁婧 李诗尧
校对: 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