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雷暴哮喘作为一种突发性、可危及生命的特殊哮喘类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这种在雷雨天气或紧随其后暴发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常表现为突发喘息、气促、胸闷,甚至诱发患者首次出现哮喘症状,极易引发恐慌。
与气象要素紧密相连
雷暴哮喘与传统哮喘的差异,在于其明确的天气触发机制。雷暴哮喘患者的发作与雷暴过程中的关键气象要素紧密相连:剧烈的大风、频繁的雷电活动、强烈的上升与下沉气流、短时强降雨及气温骤降。
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在于,雷暴下沉气流将空气中高浓度的可吸入过敏原颗粒,主要为花粉,集中输送到近地面,使易感人群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吸入量远超正常水平,导致敏感个体的呼吸道发生剧烈反应。
雷暴发生时,一方面,气温、空气湿度增加,真菌快速繁殖,导致空气中的真菌孢子增加;另一方面,雷暴核心区域的强烈上升气流如同一台巨大的吸尘器,将地面不易被吸入下呼吸道的较大花粉颗粒、真菌孢子等过敏原卷向高空。在高空低温、高湿及雷电产生的强电场和渗透压作用下,这些较大颗粒会破裂分解,生成大量直径仅为0.5~2.5微米的致敏微粒。这些微粒不仅体积小,容易深入肺部,还可能携带电荷,增强了生物活性。
有基础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吸入这些微粒极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或导致原有过敏症状急剧加重。
来源:《大众健康》微信公众号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冯晓凯 黄克武
本文转自“中国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