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联盟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谈生意,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徐淙祥:“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4 18:38:11   浏览次数:3  发布人:ddae****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炎炎夏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玉米地里,72岁的种粮大户、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头顶草帽,俯身对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这位与黄淮大地相守半个世纪的农民,坚守践行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以科技和规模化种粮带动广大小农户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他被誉为安徽省“麦王”“玉米状元”“大豆状元”,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成为新时代农民的优秀代


    炎炎夏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玉米地里,72岁的种粮大户、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头顶草帽,俯身对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

    这位与黄淮大地相守半个世纪的农民,坚守践行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以科技和规模化种粮带动广大小农户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他被誉为安徽省“麦王”“玉米状元”“大豆状元”,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成为新时代农民的优秀代表。

    科技助力让农田增产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返乡后,发现当时当地小麦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遇到不好的时节,一些乡亲收的粮食都不够吃。

    “那时候,干农业靠天吃饭,种下不保收、旱涝灾情多、产量低、品质差。遇到旱涝年份,甚至颗粒无收。”徐淙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深受触动的他暗下决心,要用科技力量帮助乡亲增产增收。

    为了这个念头,他白天在田里摸爬滚打,晚上就着灯光啃着农业书籍,潜心学习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

    经过不断实验,徐淙祥摸索出一套高产种植技术。该技术运用到示范田小麦种植中,带动农户将亩产相继提高到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示范田一度成了全县产量最高示范点。

    然而,徐淙祥的个人经验和技术很难应对越来越多的农业问题。为找到更多门路,他带着作物样本向各大农业科研机构专家求教。

    2010年,“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太和县科技、农业等部门参与组建,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农业专家先后入驻,开展小麦种植技术攻关,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在这里,专家定期开展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徐淙祥和专家选育的“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引进种植“皖垦麦22”“谷神麦19”等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有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

    为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进一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徐淙祥申请在“专家大院”设立“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来自安徽省农科院、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的10位科技人员长年扎在田间,指导农户种田,并承担了小麦、大豆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

    “农民种粮要实现增收,关键要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徐淙祥说,这些年他和专家们全身心投入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参与各级农业科研试验,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00余项,完成近百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

    于是,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渐渐有了“向科技要产量”的底气。

    智慧种田让农业腾飞

    徐淙祥深知,只有走规模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应对各类挑战。

    2010年,徐淙祥发起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自己租赁了一些土地,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

    在合作社承包的田地里,喷灌机、无人机+北斗导航喷药等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与科研单位共建的高产攻关“试验田”,成了科技种粮的样板。

    2022年,徐淙祥种植的“阜航麦1号”“皖垦麦22”平均亩产分别达811.29公斤、818.52公斤,实现历史性突破。同年,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和改革。

    “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了规模化种粮路。”徐淙祥说,协会刚成立时,只有500多名会员,种植面积10多万亩,现在已经发展到近千名会员,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

    今年午收后,集农机库房、粮食仓库、晒场、现代化控制室、实验室等于一体的“农事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有了农事服务中心,不仅能种好合作社的粮食,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抗灾能力和效益。”徐淙祥难掩喜悦。

    刚刚结束的夏收,徐淙祥种植的400亩高产田小麦实测亩产达820.5公斤。徐淙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要多方面合力让农业腾飞。”谈及种粮的成功经验,徐淙祥总结,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机械节成本,技术落实到位是关键。

    “要想多打粮,就找徐淙祥!”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农民对他的信赖,也彰显了这位“大国农匠”一生痴情农业、科学种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不懈奋斗的执着追求。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洪敬谱)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dae****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m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