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7月7日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88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要时刻,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贡献,意义重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拉纳·米特在其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强调:“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势力。”
重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因为中国战场14年的坚守与不屈抗争,伤亡3500多万人的民族牺牲,必须得到尊重和正视。
东方主战场的世界历史意义
1931年9月18日,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也由此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东方主战场。
“近代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像世界强国那样进行大规模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人文资深教授胡德坤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以特有的游击战争形式,动员全民族持久抗战,有力抗击了日本军队。
“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是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胡德坤表示。“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这是1942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答案。
从人类文明角度来看,中国抗日战争在性质上是绝对正义的,是为了反击侵略、实现民族解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奋勇抵抗,从未屈服;在战略层面上,中国战场困住了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最大程度消耗了其有生力量,重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
“东方主战场塑造了东方的决定性力量。”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表示,重申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价值,体现的是对以往西方学界在二战历史书写中惯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下,消解、模糊中国战场贡献和中国军民牺牲的一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历史立场。解构这一惯有思维模式,澄清、正视中国战场的贡献,还要从他者视角——日本国内自身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长期致力于战争责任与和平学研究的日本山口大学荣誉教授纐纈厚在《“安倍政治”与日本的战争责任》一文中认为,“日本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与中国的持久战争”,“无论兵力或军费,中国战场的压倒性比重决定了日本与同盟国军队(尤其是美国)的战争结局……日本投降的对象是中国和美国,但投降的原因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失败,确认这一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应成为战争责任立论的核心”。
东方主战场的背后,是整个民族用血肉之躯构筑的东方长城。中国战场对战争胜利的实质性贡献和巨大牺牲也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公认,中国的大国地位由此得到确认。
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认可。1945年,中国派出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共同制定《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并由此走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为重建战后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确认,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进步,为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并长久地影响着现当代世界历史进程。”胡德坤表示。
国际学术界正在发生认知变革
“探讨东方主战场的内核与价值,指向的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对正确二战史观和正确历史观的坚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表示。在吴景平看来,正确二战史观的根基在于鲜明的道义立场。在涉及人类文明走向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历史评判应基于公允视角,区分正义与非正义、明确侵略与反侵略——唯有捍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历史认知,才能真正揭示战争本质,捍卫人类共同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凸显,东方主战场的贡献及其叙事在国际社会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西方二战史研究专家之一,研究二战史迄今已近半个世纪的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理查德·奥弗里在《第四盟国:西方二战史叙事中的中国》一文中提出:“在过去25年间,对于中国在二战这场全球性战争及其影响中所扮演的角色,西方在认知方面经历了一场革命。”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士伟长期致力于二战史叙事研究。他结合自己多年研究表示,当前,英美等国的二战叙事正在经历从传统研究到全球叙事的转变,有关中国抗战的观点亦出现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认知渐趋客观,更加强调中国战场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2009年,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表示,自1931年9月以来,日本一直在进行着残酷的侵华战争。中国在整个战争期间牵制了日本约一半的作战力量……作为一条主要战线,中国使日本陷入长期冲突,为盟军获胜作出极具意义的贡献。
——2011年,英国军事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提出,中国战场是日本最终失败的关键。
——2019年,二战史研究专家、美国学者安德鲁·N. 布坎南明确指出,二战开始于1931年。
——2022年,美国学者克里斯汀·穆尔里迪-斯通认为,如果不是中国军队坚决抵抗日军的疯狂进攻,英国、美国和苏联就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于欧洲,直至打赢。
这些观点都显示出西方学术界对中国抗战地位和二战史研究的深刻变化。张士伟将这些认知演变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中国抗战作为二战起点;二是明确提出中国战场比太平洋战场更为重要;三是认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探究西方学术界观念的转变,背后有着多种因素在推动。”张士伟分析表示,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西方想要从过去、特别是二战历史中,探寻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与行为特征,西方学术界由此对中国二战经历开展了更为全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学术界还是西方学术界,近年来对抗战研究和二战史研究都秉持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也促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
近年来,中国对东方主战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视角愈发丰富。吴景平表示,这与历史学界注重全球史观的整体趋向密切相关,中国史与世界史、中国抗战史与二战史在研究视角上逐渐合流,随着相关研究议题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加以整合,对中国抗日战争及作为东方主战场的认识,在学术层面也日益清晰。
张生认为,近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广泛收集相关档案、资料,大型资料的集成和汇编愈发扎实。中国年轻一代学者的学术自觉日益增强,他们正以更宽广的全球史视野重构抗战叙事。
回归历史语境 推动叙事重构
怎样才能回归历史语境,深度还原历史面貌,讲述中国在战时如何扛住巨大牺牲和压力,坚持斗争、赢得胜利的真实故事?
张生表示,对于研究者而言,首要原则在于回归历史常识和历史事实,沿着历史发展逻辑构建学术研究脉络。无论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侵略战争和日本战犯的宣判,还是战后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深度参与国际事务,都是历史写下的不容篡改和忽视的证据。历史具有客观性,但书写和叙事却具有迷惑性,我们需要重新书写本民族的抗战史、二战史,正本清源,为国家和民族发声。
吴景平认为,一方面,要系统整理抗战时期中国战区统帅部档案、盟军中国战区文献等海外档案和文献资料,还原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价值,突出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要重点挖掘历史细节,丰富研究视角,通过英美等国的历史资料,还原外部世界对中国战场的评价演变,揭示国际社会从初期认知到最终认可中国大国地位的历史过程。
研究与探讨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事关构建中国二战史学术体系等重大问题。胡德坤表示:“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是中国二战史研究永恒的课题。”他建议,未来要持续加强二战史专题研究,尤其要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国际影响等议题展开重点研究。张士伟则建议,在全球叙事成为二战史研究主流之际,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这一进程,将中国二战史话语体系带入全球二战史书写中来。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早开辟了东方主战场,既完成了民族解放使命,又以不屈抗争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确立大国地位,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基石。二战作为历史记忆需要更加公正客观的评述,二战史研究同样需要研究视野的拓展。这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民族使命。这要求我们既要严谨剖析历史切面,又要系统重构历史全景,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揭示出历史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意义。这种超越立场的求真精神,才是历史给予后人最珍贵的遗产。
本报记者 刘越
本报记者明海英参与采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常畅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