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恩情永远不忘,乡村振兴一路阳光……”夏日清晨,凉风习习,一首由驻村第一书记易鹏作词的村歌《我的李坪》,在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李坪村久久回荡。
2023年,西南大学教务处干部易鹏主动请缨,来到了李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自此,在这片土地上,魔芋嫩芽顶破春泥,茶园新绿漫过山岗,孩童的书声伴着老人的笑声飘向远方。易鹏用他的真心真情实干书写着李坪的幸福新篇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易鹏(左)正在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基建突围:硬化路托起山乡脊梁
“这路修好了,以后就方便多了。”村民王志恒站在李坪村的山坡上,望着脚下蜿蜒的硬化路,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
两年前,这条近8公里的山路还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能漫过脚踝。山路的尽头是李坪村的集中连片种植区,肥沃的土地却因交通闭塞一度成了“孤岛”。村民运送红薯、玉米下山,只能靠肩挑背扛,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筐滚下山坡。
“种得再好,运不出去也是白搭!”王志恒曾无数次抱怨。
易鹏刚到村里时,村民讨论最多的就是这条生产路的问题。他在走访中发现,进出种植区道路通行条件差,这不仅是村民的“心病”,更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死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易鹏多方奔走,争取到专项资金,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得以启动建设。为确保施工进展顺利,他和村干部隔三岔五赶到施工区,协调机械进场、解决施工纠纷、监督施工质量。看着越来越多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易鹏心里的成就感无法言表。2024年底,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贯通山间,被村民们称为“乡村高速”。
道路通,百业兴。硬化路完工后,陆续有社会投资主体到现当坪村民组考察农业项目。通过反复论证比选,一家种植魔芋和党参的企业和李坪村达成合作。
目前,600亩荒坡地被开垦成整齐的田垄,首批20吨魔芋种埋入沃土,据估算,亩均收益将达到8000元以上。村民詹世英说:“现在在家门口种魔芋,每亩地能有两季的收入呢。”
而这只是李坪村基建突围的一个缩影。两年来,易鹏带领驻村工作队累计争取落地李坪村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修复水毁道路6处,拓宽及硬化村道10余公里,5G基站覆盖高山魔芋田,人居环境改造惠及全村300余户。村法治广场、太阳能路灯、环境综合整治等相继完成,曾经闭塞的山村日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业破题:茶园里长出“金叶子”
“易书记,这茶树苗蔫了大半,怕是活不成了。”2023年夏天,茶农陈大勇蹲在地头,指着前任驻村干部带领种下的茶苗直叹气。由于连续高温天气,茶苗叶片泛黄卷曲,像被火燎过一般。易鹏眉头紧锁,却未露怯色:“驻村帮扶就是一茬接着一茬干,这苗子已经种下去了,咱们必须让它长起来!”
没几天,西南大学的相关专家受易鹏邀请来到了李坪村,专门给这些茶苗“把脉”。专家很快就开出了“药方”: 茶苗通风透光差需要适当修剪,水分供应不足需要在早晨或傍晚浇水……
“我种了一辈子的茶,眼看茶苗才这么点高,还要进行修剪,能行吗?”村民刘明军家里的茶树面积在村内首屈一指,他对专家给出的“药方”并不认可,还曾说过哪怕茶树死了都不剪枝的气话。
在刘明军的影响下,很多村民也不敢修剪,一时间,易鹏陷入了窘境。
为了改变乡亲们的思想,易鹏按照专家的“药方”自掏腰包买来修枝剪、有机肥等,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在陈大勇的茶园里按照专家的建议修枝、施肥、浇水,半个月后,茶苗竟真的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当事实摆在眼前,所有的质疑瞬间烟消云散,曾经说过“茶树死了都不剪枝”的刘明军也心服口服地听从了专家的建议。
前人栽下的树活了,但如何让乡亲们更好地“乘凉”,那就需要易鹏这个后来人想办法了。
“种得好是基础,销得出才能致富”,这是易鹏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为了将这句话落到实处,他把目光投向了派驻单位的校办企业——西大茶业有限公司。经过沟通,李坪村茶园成为该公司的原料基地。据统计,2024年李坪村鲜叶采收突破1.6万斤,茶农户均增收达3000余元。
茶产业的“逆袭”使易鹏信心倍增。之后,易鹏又陆续为村里引进红薯、苞谷等新品种,通过“新旧搭配”混种,既提升了种植效益,又对产业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据统计,李坪村先后引进了4类新品农作物和5类经济作物,让村内土地亩产值翻了两番。
纾困暖心:暑期托护班点亮希望之光
“易书记,我家孙子开学前夜还在赶作业,急得直哭。”2024年夏初,村民李大珍拉着易鹏诉苦。
原来,李坪村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村内留守儿童多,假期无人看管,辅导作业更是奢望。于是,易鹏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办暑期托护班,解村民之忧。”
然而,村委会的会议室太小,原村办小学教室又年久失修。眼看暑期托护班就要因为场地问题搁置,李大珍一拍大腿:“我去协调,借用大家伙的底楼来做教室。”
说干就干,易鹏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李大珍找到几名村民商量“借房”,刚说明来意,大家便纷纷表示赞成:“这么好的事,全力支持”“我家底楼可以腾出来”“我家底楼空着的”……
有的乡亲认为只借房还不够,还连夜帮着易鹏打扫卫生、搬运桌椅……在大家的支持下,4间能容纳百余人的“民房教室”很快落地了。易鹏向派驻单位请来的20名师范生带着教材赶来李坪村。
到了暑假,托护班正式开课!126名孩子挤满教室,从拼音、算术到科学实验,从舞蹈、乐器到绘画剪纸,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民房教室”里,师范生张悦正在用矿泉水瓶给孩子们解释浮力原理。只见张悦拧紧空矿泉水瓶瓶盖,又用双手将矿泉水瓶压入水底,瓶子很快便浮到了水面;随后,她逐渐向瓶中加入小石子,拧紧瓶盖后再次放入水中,瓶子逐渐下沉,直至完全沉底。
“为什么空瓶能浮在水面?装小石子后就下沉了呢?”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纷纷发问。待张悦讲解科学原理后,孩子们瞪大眼睛惊呼:“原来科学这么有趣!”
去年暑期的托护班,易鹏还专门从派驻单位邀请了两名外国留学生给孩子教学,他们以有趣的英语故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主题,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孩子们体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带着大家了解不同国家的人文特色与风土人情。
“奶奶,奶奶,今天我们的英语课是外国人上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村民刘恒敏的孙子在课后兴奋地说。
自从有了暑期托护班,村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发生了大变样,从在田间嬉皮打闹变成了到民房课堂里认真学习,从曾经的玩手机游戏变成了与小伙伴互动交流。每到新学期开学前,村民少了因催促孩子们完成作业的焦躁与不安,取而代之的是对新学期和下一个暑期托护班的渴望与期待。
今年,易鹏计划对暑期托管班进行“升级”,除教学活动外,还将进一步增加暑期托管班的情感关怀与亲子互动内容,例如设立亲情视频通话室,保障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定期联系;设计亲子互动任务“共读一本书”“我为父母做道菜”等系列活动。
从西装革履的高校干部到脚上满是泥土的驻村第一书记,易鹏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书写答卷。正如易鹏在驻村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山再高,高不过向上的决心;路再远,远不过振兴的脚步。”这座曾经沉寂的村庄,正以蓬勃之姿,奔赴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