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重视党员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国家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同时挂牌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党校,不仅是国家层面进行法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也是最高法院开展党员集中教育的“主战场”。根据工作安排,我有幸参加了机关党校2024年度处级干部进修班,在学院度过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美好时光。通过参加专题辅导、小组讨论、实践调研等,我实现了政治方向的“再校准”、理想信念的“再坚定”、党员党性的“再锤炼”和理论知识的“再充实”。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感触最为深切的,是学院“三风”一体所铸就的独特精神特质和强大育人力量,这无疑是学院四十载育人实践结出的硕果。
校风正,如灯塔之远照,指引前进航向。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机关,政治方向是首要问题。学院作为最高法院的直属事业单位,以创建国际一流司法学府为目标,以推动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使命,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和严格公正司法内化为学院灵魂和办学理念。突出政治引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全国法院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广大学员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生动实践中淬炼坚强党性、筑牢政治忠诚,进一步做深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遵循司法规律。学院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聚焦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实际,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体验式、现场式教学方式,引导广大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政治自觉、党性自觉和审判自觉,以符合司法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培模式促推办学质效,源源不断地把培训优势转化为司法效能。注重国际交流。学院作为最高法院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众多国家的法官培训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一系列国(境)外法官研修班,校园中不时出现的外国同侪的身影和法官友谊林中茁壮成长的树木,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体现了学院走向世界的鲜明特色。
教风严,如良工之细琢,砥砺专业素能。师严而后道尊,道尊方知学重。教学严谨、管理规范、纪律严明是学院办学的鲜明特点。教学管理严。在进行培训授课的教师中,既有来自学院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也有来自院机关相关单位的业务专家,此外,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还从中央党校等教育科研机构聘请了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他们认真备课、细致讲解,力求课程内容精深前沿、课堂讲授精准透彻,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日常管理严。为进一步加强进修班管理,学院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跟班老师,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学习生活、外出调研、现场教学以及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特别是培训期间实行封闭式集中管理,考勤考核和课堂纪律十分严格,“非必要不外出”,确保同学们能够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讨论。自治管理严。经机关党委批准,进修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作为自治组织发挥作用。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临时党支部以做实“三会一课”为抓手,认真履职尽责,创新学习方法,有力发挥了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正是这般“严”字当头,才使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得以锤炼升华,锻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过硬本领。
学风浓,如静水之流深,涵养司法智慧。良好的学风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有力保障,是学员学习状态的直接体现。学习主动性高。在学院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是法院系统的工作人员,能够脱产参加培训,机会难得。同学们“带着问题来、奔着答案去”,如饥似渴地学理论、强业务,有时为了一个学术观点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思想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燃起,真理的“味道”在美丽的校园内蔓延。课堂互动性强。除小组讨论、调研座谈等专题交流研讨外,进修班还建立了课后学习分享制度,在每次授课(视频课件及面授课程)结束后,请一位学员结合工作实际分享课程学习心得,在部分专题后还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度讨论、深入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质效。硬件适配性好。学院校园清幽、环境优美,绿草红花,乔松翠柏,凉亭小池,处处皆成美景;图书馆藏书丰富、卷帙浩繁,方便同学们在书籍和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此外,学院运动场、健身房一应俱全,为同学们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去处,形成了在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中高效学习的良好氛围。学院浓厚学风所催生出来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扎实积累,更是持续精进的学习自觉,为在各自岗位上应对层出不穷的法律挑战种下了智慧的种子。
昨天,我们在学院党员教育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今天,我们带着受益终身的“三风”烙印投身司法工作。这“三风”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宝贵财富,更是学院四十载育人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愿这烙印如璀璨的星辰,在法治的天空中持续发光发热,不仅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更为法治中国建设投射出神圣庄严的光明。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作者:祁志超(作者系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 姚瀚 |联系电话:(010)67550939 | 电子信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逯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