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联盟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谈生意,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一线故事|能源保供背后的“顶梁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5 20:26:42   浏览次数:1  发布人:afc6****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保供“顶梁柱” 暖流抵心间——能源保供背后的故事(石油天然气篇)又一年爬冰卧雪,又一年冬季保供。在去冬今春保供季,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面对多轮寒潮和强冷空气,在油气领域,发挥央企能源保供“顶梁柱”作用,为我国冬季能源安全

    保供“顶梁柱” 暖流抵心间——能源保供背后的故事(石油天然气篇)

    又一年爬冰卧雪,又一年冬季保供。在去冬今春保供季,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面对多轮寒潮和强冷空气,在油气领域,发挥央企能源保供“顶梁柱”作用,为我国冬季能源安全与民生保障交上一份合格的温暖答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2024~2025年供暖季,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黑河作业区员工在风雪中巡线。国家管网/供图

    开足马力 增产保供

    作为中石化中原油田储气库群的“主力军”,卫11储气库有序为华北地区群众温暖过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储气库是一种将长输管道输送的商品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人工气田或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储气库可以在天然气市场出现盈余时,发挥“存入”功能;在冬季供暖季出现供应不足时,及时“取出”,从而达到天然气调峰的目的,因而也被称为地下“天然气银行”。

    “每年能够在冬季用气高峰保证正常供应,其中储气库作出了很大贡献。”中石化中原油田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运维中心副主任张健,对中原油田储气库群保障华北冬季供暖季很有信心。2024~2025年供暖季来临之前,早在2024年9月3日,卫11储气库第3个注气期就已圆满完成,当期注气量超3.1亿立方米,注气完成率达100%,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基础目标。

    除了储气库之外,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还了解到,中石化一方面持续强化国内重点油气田上产组织工作,提升天然气日产量;另一方面多方筹措提升供应能力。2024年11月1日,来自卡塔尔的满载9万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靠泊到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该船舶搭载了9.3万吨液化天然气,相当于约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能够满足大约350万户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

    除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油气央企也积极行动,增加天然气生产供应。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拓展资源渠道,形成以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液化天然气、储气库等多元互通的资源保障体系。这个供暖季,中石油储气库最大日采气量同比增加1.99亿立方米,累计采气量比上一个供暖季增长9.8%。

    中海油渤南作业公司推动渤南油田群向下游用户的日供气量上升至200万立方米……

    除了筑牢调峰保供“底气”,夯实能源输送“根基”也是冬季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

    作为从事油气干线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以及全国油气管网运行调度的央企,国家管网把基础设施扩容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2024年以来,国家管网提速了天然气管道“全国一张网”的组网织网,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隐患排查 安全为先

    2024~2025年供暖季中,卫11储气库采取倒班制度,要求以不同人员轮值的方式,保证所有技术和操作岗位每天24小时务必有人在岗。张健说:“我们能够温暖这么广袤的平原,当然需要有人筑起坚固的能源防线。”

    筑牢安全运行“铜墙铁壁”,需多方发力,实施设备精益管理和精准维护、强化巡检、升级应急响应等组合措施。

    冬季积雪覆盖,气温零下30摄氏度。在银装素裹的中石油新疆油田玛河气田,一条“好汉梯”,记录着新疆油田采气一厂项目经理部技术人员廖盛航每天巡检保供的坚守。

    北疆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供暖周期也更长。冰雪覆盖的山路,每一串巡检的脚步都仿佛在与自然抗争。

    玛河气田共有7口天然气井,个个都是保供行列里的“强先锋”,这里每天有15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输送,可以温暖150万个家庭。但天然气井大多在山高路陡的峁顶或坡壁上,其中,MN1005井就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群山之间。

    去往MN1005井的山路是一条近70度的长陡坡,当地牧民称作“羊见愁”的阎王坡。“我们修了一架280级台阶的长梯,它蜿蜒望不到头,像架天梯,大家便称长梯为'好汉梯'。”廖盛航告诉记者,他和同事每天要巡井两次,往返“好汉梯”千余级。有一次遇到雨雪天,台阶湿滑难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检查了设备,清理了“好汉梯”的积雪,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整个山谷静得只能听到风声、廖盛航和同事的脚步声。

    提及这份坚守的价值,廖盛航坦言:“我们每天重复这些工作,有人觉得单调,但我们知道,这份坚持是有意义的。我们这里每天生产的天然气,就像涓涓细流,汇入无数家庭的炉火之中。”

    在新疆,280级台阶上写满保供人的担当;在江苏,“保供先锋队”的旗帜飘扬在一线。

    在大雪纷飞的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公司江苏邳州作业区,“保供先锋队”的大旗在寒风中猎猎飘扬,那风跟刀子似的,冷得人骨头缝都打颤。员工们冒雪检查设备,确保极端天气下设备设施不出现冻堵。

    这一幅顶风冒雪的画面只是冬季保供时的一个缩影。国家管网铁军勇于向隐患、风险宣战。

    科技赋能智慧保供

    科技赋能让油气央企的生产运行如臂使指。

    中海油宁波“绿能港”通过“智改数转”实现传统工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加快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

    在接收站厂区,记者“偶遇”了一个橙黄色的“小胖墩”--工作归来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小瓦”。据接收站工艺人员介绍,“小瓦”每天定时在工作地点与能量补给站之间的既定路线上精准通行,一路拍下巡检点的仪表数据,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系统中,生成巡检报告。搭载激光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的“小瓦”,不仅能够自主导航并感知周围环境,利用激光光谱检测空气中的甲烷气体,及时发现天然气的漏点,还能利用搭载的防爆拾音器采集压缩机运行声音,通过声波识别技术检测音频信息,及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状况。

    “'小瓦'多次帮助我们发现了极难察觉的设备微泄漏,经人工复测后,我们及时定位消灭了潜在隐患。”“小瓦”的精准查漏能力得到了接收站工艺人员的广泛认可。

    此外,宁波“绿能港”还积极探索红外气体微泄漏成像仪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应用。最近新上任的“电子眼”看着与监控摄像头无异,却能够对气体泄漏进行实时监测,不仅拓宽了早期发现液化天然气微泄漏的渠道,还进一步实现了可视化、全天候、数据化的有效监控。

    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设备设施完整性提供有力保障。

    在中海油,近些年“入职”的“智能哨兵”还有很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智能摄像头……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冬季安全保供加筑了一道科技防线。

    数字技术“破冰”寒冬,中石化也加强了数智化创新。

    在中石化中原油田储气库群,曾经的油田劳模王树森,如今的身份是数智化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在创新工作室,王树森向记者展示了等比例缩小的场站。创新工作室将设备结构制成动画、实操标准制成课件;将学习课件生成二维码,设置关键点,职工用手机扫码就能了解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标准化操作等知识,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的“码上”学习。

    保供季一年又一年,未来,能源央企将继续深化保供长效机制,为实现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贡献央企力量。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海莺)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afc6****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m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