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颐和园,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踏青赏景。然而,观赏湖景时,物品不慎落水的意外时有发生。如今,一款颐和园自主设计的可视化打捞设备成为“救星”,大大提升了打捞效率,为游客挽回了不少损失。
据了解,颐和园水域面积广阔,每年处理物品落水事件超500起。以往,工作人员常采用加长杆、磁铁打捞法等传统手段,但面对深水区域和复杂水下环境,这些“土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有时打捞一个物品耗时数小时,还不一定能成功。一位参与过多次打捞的工作人员回忆道:“以前打捞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全凭运气和经验,效率很低,游客在一旁干着急,我们也很无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据颐和园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打捞神器的诞生源于一次难忘的打捞经历。2024年夏天,一位游客将存有父母遗照的手机掉进昆明湖。为了不让游客留下遗憾,近10名工作人员耗费2个多小时,用竹竿、抄网、强光手电、磁铁等工具全力打捞,才将手机找回。打捞完成后,游客的再三感谢也让工作人员深受触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颐和园工作人员从钓鱼视频中受到启发。视频里水下探鱼器的实时监控功能,让他们想到将“电子眼”与伸缩打捞杆相结合,突破水下打捞的盲区难题。有了构想后,他们迅速行动,购买水下摄像头、伸缩杆等基础部件,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组装试验。在研发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难题,比如杆体长度不够、夹具与摄像头兼容性差等,但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断尝试改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可视化打捞系统”终于研发成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实际测试显示,这款设备效果显著。“以往需1小时的传统打捞作业,如今最快3分钟就能精准定位目标物,提速近20倍。”颐和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设备研发以来,颐和园已成功打捞游客掉落的手机、相机、钻戒、皮包等物品50余次,累计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据介绍,今年2月,广东游客林女士在昆明湖畔遗失婚戒,戒指体积小且被水下泥沙覆盖,搜寻难度极大。两名工作人员运用可视化打捞设备,仔细搜寻约30分钟,最终成功找回。林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对颐和园的服务赞不绝口。
今年的清明假期,颐和园东堤边上的一名游客手机不慎掉入昆明湖,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拿来可视化打捞设备,熟练操作起来。设备上的高清水下探头深入水中,5英寸防水显示屏实时呈现水下画面,配合双爪夹具和LED补光系统,工作人员能清晰看到水下状况。仅仅3分钟,手机便被成功打捞上岸。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目前,颐和园已在主要游览区域配备6套可视化打捞设备,所有操作人员都经过严格的“理论+实操”专项培训考核,以确保高效、规范地为游客服务。颐和园将持续推进科技赋能公园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游客,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
记者:景天
编辑:张斌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