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联盟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谈生意,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3 12:54:34   浏览次数:1  发布人:9ffb****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显著优势及其内生的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突出特性,为我们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回答“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显著优势及其内生的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突出特性,为我们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回答“何为中国”“何以中国”“中国向何处去”等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了根本遵循。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金沙遗址出土的铜立人,其造型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相似。新华社记者 边思琪 摄

    从历史深处理解“何为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要深刻理解“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势,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物古籍展” 大一统展厅。新华社记者 王明玉 摄

    以中华文明特性诠释“何以中国”。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明观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和文化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复兴号列车穿行在拉林铁路林芝段。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就没有我们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教授)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周芳 吴艳

    制作 |刘艺璇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不推荐电脑端访问(用户少)
    请微信扫一扫,查看完整信息(记得微信收藏)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9ffb****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m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