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将一线接访
作为职业生涯“第一课”?
——从博士接访看《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背后考量
今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下称《规定》),其中有条规定格外引人注意:“人民检察院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和新录用干部到信访工作岗位锻炼制度,加强信访工作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干部交流。”
将信访窗口定位为年轻干部的“练兵场”,制度设计有何深层考量?实际效果如何?记者来到2023年已开展此项工作试点的福建省检察院,从几位被安排到信访接待岗位工作的博士选调生身上寻找答案。
信访窗口
司法场域的“棱镜效应”
福建省检察院的信访接待室里,28岁的检察官助理林文婷第一次直面群众诉求。面对情绪激动的上访者,这位2024届刚从厦门大学毕业的博士选调生突然发现,法律条文在现实纠纷中显得如此单薄。
“在信访接待工作中,我听到过无助的哭泣;在司法救助工作中,我也直面了承载着感谢的泪水。”林文婷动情地说,“我想,无论这些眼泪是咸还是甜,它们都承载着群众诉求,都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生活往往是眼泪与笑容相伴相随。另一位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博士选调生张洋,向记者讲述接访中的一幕:一对中年夫妻来到12309检察服务大厅反映问题,情绪激动,声音响彻大厅。“我接访后,采取了先安抚后接待、快维稳慢说理的策略,最终让其理解了检察机关的工作。离开时,丈夫笑着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这份点赞的笑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接访的重要意义。”他们的笑声始终在张洋心中萦绕。
在12309检察服务大厅接访的第一周,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博士选调生黄译莹就感受到释法说理其实是个“技术活”:“真实生活中的矛盾与教科书上的案例不同,成因可能更为复杂,也并不会随着法律程序的终结而解决。”
明白这点后,帮助来访人从情绪的大起大落中剥出核心诉求,成为黄译莹工作的重点。“哪些属于检察机关的管辖范围,分别要经历什么样的程序,接访时要帮他们找到方向,给他们一个‘被看见、被听见’的积极信号。”黄译莹说。
这种认知冲击正是制度设计者的深层考量——让年轻司法者通过信访窗口这面棱镜,折射出法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多维光谱。
向下扎根
重塑年轻干部的思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接收群众信访92万余件次。每个信访件背后都是社会矛盾的具象投射,年轻干部在信访接待窗口直面最鲜活的法治实践样本,司法办案的严谨规则和逻辑思维也在重塑他们的思维。
“在办案前,我满心期待,希望自己能尽快成为心中的检察官模样——一身正气,在阳光下‘光鲜亮丽’。但实际接触办案后才发现,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看卷宗、梳理证据,偶尔伸伸腿转转腰才是常态,甚至是抓耳挠腮、熬到深夜的‘不光鲜’。”张洋如此形容想象与现实的差距。
很快,亲身参与的一场检察听证会让张洋明白:将案件办得更加扎实,获得当事人更多的认可才是真正的“光鲜”。
2010年至2012年期间,原审被告人赖某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以“民间互助会”的名义,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当地向社会不特定人员非法吸收资金共计700余万元,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赖某有期徒刑三年四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赖某不服,以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为由,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
为充分听取申诉理由,同时考虑到申诉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2024年9月,检察机关决定赴赖某所在乡镇召开听证会。
“在听证前,我详细了解民间标会的运作模式、特点、性质等,熟练掌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正是因为在深夜里加班做足了这些准备工作,才使得我能够在听证现场顺畅地协助检察官开展释法说理。”张洋回忆。
一番抽丝剥茧的解释,让申诉人赖某理解了相关法律规定。申诉人家属一句“谢谢你们”、一个释怀的笑容,丰富了张洋对“检察蓝”的所有浪漫想象。
司法工作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精准适用,更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其间蕴含着如何传递司法温度的智慧,蕴含着如何兼顾天理、国法和人情的智慧。
“我希望自己在‘沉下去’的基础上,更加用力地向下扎根,牢记每一个案件办理关涉的都是老百姓的人生大事。”这是林文婷对自己的期许。
制度支撑
从“新手”到“多面手”的成长路径
“2023年,省检察院首次安排多名博士选调生到控告申诉检察部进行岗位锻炼,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省检察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福建省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主任钟凌艳告诉记者,该院制定了详细的岗位锻炼实施方案。
“他们在岗前接受接访办信业务培训后,需要到12309检察服务中心轮值接访,接听12309检察服务热线,审查分流群众来信。”钟凌艳表示,除了熟悉接访办信工作,他们还需要学习案件办理流程,参与刑事申诉、司法救助与民事复查初核的案件办理,配合检察官开展公开听证、释法说理等工作。
为何要将一线接访作为职业生涯“第一课”?记者就此采访了《规定》的主要起草人、最高检控告申诉检察厅负责人,解读政策背后的深层考量。
“部分年轻干警入职后,长期埋头案卷,依赖‘专业主义’办案,却对案件背后的社会矛盾、群众诉求知之甚少。”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规定源于对过去办案问题的深刻反思。
“我们要求新入职人员到一线接访,正是要补上‘人民立场’这一课。只有直面群众,才能理解司法工作不仅是法律条文的适用,更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该负责人特别强调,办案人员不仅要关注法律适用,更要思考如何化解矛盾。
“最高检党组提出的‘三个管理’是检察机关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工作质效的重要抓手。信访窗口锻炼制度是一体抓实‘三个管理’的一步棋,未来我们还会从强化首办责任的政治担当、清单化办案流程、压实首办责任等方面,全面落实最高检党组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维,将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和队伍素质统一于司法为民的实践中。”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记者:谷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