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联盟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谈生意,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致敬防灾脊梁!三位科学家的生命守护与科学信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2 08:04:16   浏览次数:1  发布人:c94d****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25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遭遇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深切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在地震科研领域,有三位杰出的科学家—— 曾融生、许绍燮、胡聿贤,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8年偏远荒凉的柴达木盆地,一位年

    编者按

    2025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遭遇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深切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在地震科研领域,有三位杰出的科学家—— 曾融生、许绍燮、胡聿贤,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8年偏远荒凉的柴达木盆地,一位年轻学者提出颠覆性构想;1960年的实验室里,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示波器跳动的波纹;1970年云南通海县的漫天尘烟中,一位老者拄着木棍攀越断壁残垣。

    他们,用脚步丈量破碎大地,用智慧破译地心密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曾融生:穿透地壳的“追光者”

      1957年,曾融生开创性地提出利用地震勘探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新思路。

      1958年,他主持柴达木勘探地壳构造研究计划,几赴偏远荒凉的柴达木盆地,首次在西部鱼卡—甘森和东部大柴旦—格尔木两条剖面上获得清晰的莫霍界面反射波,提出了中国大陆最早的区域地壳分层速度结构模型。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深部构造研究的空白,更为后续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带领团队在震中区开展深地震反射试验,获取了震源区深部结构图像,创新性地提出了强震震源由中地壳塑性变形和上地壳脆性断层所组成的两层破裂的震源模型。


    曾融生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许绍燮:授时钟研制的“争气斗士”

      新中国建设初期,国家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急需准确的地震抗震设防烈度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肩负起这一重任,而建设地震监测台站成为获取准确数据的关键。然而,精确授时钟的缺失却成了台站建设的“拦路虎”。

      当时,国内无法买到精确授时钟,研究所仅有的几台瑞士船钟还损坏了。由于外部环境的封锁,这些船钟既无法送回瑞士修理,又不能随便找钟表店维修。在这紧急关头,许绍燮挺身而出。他凭借着骨子里的那股钻研劲儿,四处请教专业人士和钟表店师傅,经过不懈努力,自己成功修复了船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许绍燮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随着地震台站数量的不断增加,修好的船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许绍燮决定自主研制授时钟。他调研发现,国内缺乏高精度时钟的关键在于钟摆材料技术不过关。而瑞士的殷钢虽适合做钟摆,却对中国禁运。“要争气,造出我国自己的授时钟!”许绍燮心中燃起了坚定的信念。他全面考查调研多种材质的温度膨胀系数,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日差精确到1秒以内的铁木铜补偿摆授时钟。

    此后,他还不断创新,创制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放大式微震仪和半导体管放大器微震仪,推动我国地震观测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许绍燮研制的581微震仪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胡聿贤:通海震区的“真相探寻者”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7.7级大地震。面对地震带来的惨烈破坏,48岁的胡聿贤亲赴现场考察,找寻地震破坏的真相,为未来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74年胡聿贤(前)进行地质考察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通海震区地处山区和丘陵,复杂的地质、地形和土壤条件,让考察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山高坡陡,每前进一步都充满危险,就连年轻人都望而却步。然而,胡聿贤没有丝毫退缩。他拄着木棍,翻山越岭,徒步考察。他与年轻队员们一起野营露宿,走遍了极震区的村村寨寨、集镇、厂矿和居民点。

      当时,我国主要依据《中国烈度表》进行地震现场调查。但胡聿贤敏锐发现,单一的地震烈度指标无法全面反映灾害的真实情况。他深入研究通海地震现场,分析地质条件对地震强度和震害的影响。通过对现场观测数据的细致分析,他综合考虑场地条件、房屋结构类型、建筑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创新性地提出了震害指数的概念。这一概念为地震区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政府的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当新一代地震预警系统实现秒级响应,当深地探测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大家依然能从曾融生的授课笔记、许绍燮的实验记录、胡聿贤的勘察手稿中,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祖国的赤诚,更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参考文献:

    [1]曾融生:中国深地研究的拓荒者[N].中国科学报,2024-09-23(001).

    [2]许绍燮:探究地球的脉动[N].中国科学报,2012-04-30.

    [3]百岁地震工程学“小兵”胡聿贤:努力去做就够了[N].中国科学报,2022-10-1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c94d****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m0.com All Rights Reserved.